近年来,绍兴市积极推进全省首个教育科技人才“三位一体”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,通过和绍兴文理学院共建“人才驿站”,单列100个专项事业编制,探索高层次人才“校企双聘”,构建校企协同发展、合作共赢新模式。截至目前,在站高层次人才26人,其中省顶尖人才2人、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14人、省级科技领军人才7人、市级人才2人,入选省级企业高层次人才校企双聘试点案例1个,为绍兴市科技创新、产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创新专项编制管理,破解高层次人才“引进难”。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科创平台薄弱、学科水平不高、学术影响力较低等问题,难以引进顶尖学者。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多来自国内外一流高校、科研院所,有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,希望能实现高校基础研究和企业应用研究“两不误”。针对高校或企业单一主体难以引进高端人才问题,绍兴市多部门联合出台《高层次人才绍兴文理学院工作驿站聘用人员管理办法》,为高层次人才解决高校编制“身份”,通过“人才驿站”成功引进省顶尖人才2人。
打通编制流转通道,破解高层次人才“留用难”。受限于企业或科研院所的资源要素、薪酬待遇等方面约束,高层次人才出于个人职业规划考虑,希望正式入编高校,更好参与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等工作。通过建立“人才驿站”编制与事业编制转换通道,专项编制可转为正式编制,增加对人才吸引力。
推动校企联合攻关,破解人才作用“发挥难”。高校和企业用才维度存在一定差异,企业侧重产品研发和产业化,对基础研究的投入程度相对不足,高层次人才往往拥有很强的学术创新能力,企业在学术氛围、科研团队、大型科研设备等方面往往难以满足其科研需求,人才作用发挥受限。通过“人才驿站”方式实现校企双聘、资源共用,最大限度激活人才创新活力。
建立实战育人体系,破解应用型人才“培养难”。针对部分在校教师教学实践经验不足、应用型人才培养难等问题,绍兴文理学院依托“人才驿站”聘请企业高层次人才作为“产业导师”、研究生导师等,发挥企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作用,围绕产业类课程开展“教、传、帮、带”,带领青年教师、学生到企业开展产业实践,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。目前,已推动企业与学校合作设立3个奖助学金,对赴企业实践表现突出的12名学生予以奖励,联合指导学生获得省级“互联网+”创新创业大赛、“挑战杯”等多个比赛奖项。
安徽股票配资,正规实盘配资股票,炒股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